科普教育计划流程

  • 阶段
  • 时间
  • 事件
  • 1--探星
  • 1个月
  • 面向中小学师生,开展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参观,航天“重”器、航天专家、航天课堂、航天赛事进校园系列活动,普及航天基础知识、感悟航天科技、激发航天创造的热情。
  • 2--创星
  • 1个月
  • 教育局发起号召,向中小学校发起卫星载荷创意征集活动,通过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专家的评审,根据方案的创意与可行性等综合因素,根据方案评选出入围“造星”计划学校名单。
  • 3--亮星
  • 1个月
  • 以建党百年为契机,组织召开发布会,点亮“少年之星”计划,发布卫星载荷创意获奖名单、参与卫星子系统的学校名单以及卫星测控站建设学校名单。
  • 4--造星
  • 7个月
  • 在入围学校师生开展卫星各子系统设计、制作,完成载荷方案评选,带领学生参与工程样机制作、整星组装和发射前测试,同步谋划卫星发射后数据的接收与应用拓展。
  • 5--发星
  • 2个月
  • 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指导与协调下,教育局组织学校师生前往发射场参与卫星发射,共同见证学生参与的卫星发射上天。
  • 6--用星
  • 5个月
  • 发射入轨后,组织师生参与卫星应用课题研究、应用案例分享、教学课题研讨,并开展一系列太空摄影展、太空演讲比赛、太空童声歌唱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天地互动成果展示。

科普卫星(南粤科学星、闵行少年星)基本模式

...
...
卫星平台

在轨获取能源,三轴稳定,开展在轨试验

语音广播“太空顺风耳”

按约定格式与容量,约100条语音存储于卫星中,可按需进行对地广播,

通过空间公司地面站接收解析语音;追星,唤起科学梦想(不同科学家);

少年追星誓言(各年级学生),必要时通过地面上传新的语音。

利用地面站进行星地无线电通信,为科普研学提供条件。

在轨拍摄“太空千里眼”

通过微型相机实现巡天功能,学生可以参与地面联试与测试;

利用地面站进行星地无线电通信,为科普研学提供条件。

卫星"遥瞰"红色印记